返回列表

南音

区域:厦门市

简介
相册
视频
非遗作品
非遗传习中心
非遗传承人
项目级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类别
传统音乐
所属区域
厦门市
其他级别项目
6个

南音,又称“南曲”“弦管”“南管”“南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汉唐两宋以来,历代中原移民南迁,把中原音乐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在历代延续中与当地民间音乐、外来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音乐表现形式。相传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位南音妙手进京朝圣演奏南音,被赐“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后称南音为“御前清曲”。南音流传于福建闽南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及东南亚闽南华侨华人聚居地。

南音由“指”“谱”“曲”三大部分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并依乐器组合不同分为上四管和下四管。主要乐器上四管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下四管有南嗳、响盏、四宝、狗叫(小叫)、木鱼、双铃等。南音的演唱形式,有唱者手执拍板或坐或站而唱,或斜抱琵琶自弹自唱,或唱者执琵琶中坐弹唱,持二弦、洞箫者各分左右两旁坐奏为其伴奏。

清中期以来,随着厦门港贸易的发展,厦门成为闽南的中心城市,也成为南音发展和传播中心,涌现出几代杰出的南音名师,其中有章焕、林祥玉、林霁秋、纪经亩等。章焕所编的《文焕堂初刻指谱》编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林祥玉,清咸丰四年(1854年)生于厦门,著名的南音乐师,许启章、林霁秋等名曲家都出自他的门下。清末前往台湾开馆教授南曲,为南曲在台湾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于花甲之年编印的《南音指谱》,为近代南音的传承立下不朽的功业。林霁秋,世居厦门,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他的最大贡献在于编撰了《泉南指谱重编》这一鸿篇巨著,考定南音唱词出处,丰富充实了南曲版本,填补了近代中国南乐史上的空白。纪经亩,一代南音宗师,1900年生于厦门同安县。他精通南音演唱及演奏,尤以琵琶演奏最为精湛,创作的南音新曲目达500多篇。《感谢公主》《沁园春.雪》《迎龙小调》《满江红·颂郑成功》等,以及与新音乐工作者创作的南音大谱《闽海渔歌》,都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多次到香港及海外教授传播南音,并为组建厦门南乐团呕心沥血。

南音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当代活态遗存,有着“音乐活化石”之称,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表演乐器——洞箫、二弦、琵琶、三弦 供图:厦门市南乐团

厦门市第二十二届南音比赛颁奖仪式暨闽南非遗展演 拍摄:吴菲

2019年6月,同安苏颂公园“非遗纪念日“南音公益演出 拍摄:杨栎

2019年7月20日,锦华阁南乐社与香港福建体育会南音社在本社交流 拍摄:黄荣乐

2019年11月23日, 南音在2019年金鸡电影节闭幕式上的演出 拍摄:苏华琦

2019年元宵马巷镇南音演唱会 拍摄:陈思诗

2020年,湖里区南音非遗传承季活动照片 拍摄:王惠娟

2020年6月7日, “春暖花开 爱心厦门” 厦门市文艺院团首场专场演出,南音表演唱《百鸟归巢》 拍摄:苏华琦

新闻图片

厦门市南音传习中心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厦门市承云南音传习中心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厦门市集安堂南乐社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厦门市锦华阁南乐社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厦门金风南乐传习所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厦门市兴怀南音传习所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集美区南乐社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南音社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吴世安

国家级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王秀怡

国家级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卓圣翔(台胞)

国家级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胡明炮

省级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谢国义

省级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王小珠

省级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林素梅 (台胞)

省级
传统音乐
新闻图片

罗纯祯 (台胞)

省级
传统音乐
此平台为公益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53168270@qq.com
返回列表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