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松(1897~1978年),厦门人。少年时入归正教会的养元小学读书。民国7年(1918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民国12年,完成《天鹅座CG星的光度曲线和轨道》的论文,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获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天文奖学金,成为该校研究生。在加州大学进修期间,完成《关于A型光谱中氢的连续吸收》课题,提出测定A型星绝对光度的新的光谱方法,获博士学位,在天文学界崭露头角。民国16年回国,任厦门大学天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厦大任教期间,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培养,为造就中国的天文学人材做出贡献。他对恒星光谱的研究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民国18年,出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民国23年,主持创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设备的天文台。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文研究所内迁云南省昆明市,他又主持兴建昆明凤凰山天文台。营建过程中,他亲自设计,对通行的变星仪圆顶进行改革,获得良好效果,深为同行赞许。在昆明期间,出任中国天文学会会长,为中国天文学的研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民国36年,出国访问、讲学,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教,后在美国哈佛天文台工作。1955年被美国胡德学院聘为教授,并兼任威廉斯天文台台长,成为第一个任该天文台台长的华人。病逝于美国。为纪念和表彰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1987年12月22日,美国奥克里奇天文台以“余青松”命名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
余青松
区域:厦门市时间:2025-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