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六使(1897~1972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七日(1897年7月6日)生于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今属厦门市集美区)一个渔农家庭,兄弟7人,排行第六,故名。他幼失怙恃,就读集美学校。17岁随兄南渡新加坡,初在族叔陈嘉庚的谦益橡胶厂打工。经过几年的奋斗积累,于民国12年(1923年)与兄弟文确、文章、科斗几人合办联和橡胶公司;民国14年又与兄文确合创益和橡胶公司,任总经理。其后,益和注册为有限公司,业务扩展到马来亚、印尼、泰国及越南等地,成为30年代后期南洋著名的橡胶企业之一。抗战爆发后,被推举为新加坡区代表,参加南侨总会的抗日爱国活动。日军侵占东南亚期间,益和公司损失惨重,一度停顿。战后重整旗鼓,业务迅速扩展,与李光前的南益公司同执南洋橡胶业牛耳。为维护华商利益,增强与英商抗衡力量,与李光前等倡设马来亚橡胶公会,被推举为主席。在此前后,陈六使又创办和投资协和橡胶有限公司、亚洲联合企业公司、大石水泥有限公司、马来亚纸制品厂、合众纸厂、陈永义私人有限公司、南洋商报等企业,同时重视和关心华侨华人金融业的发展,历任新加坡华侨银行董事、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主席,并与连瀛洲等共同创办华联银行,成为东南亚著名华人企业家。
他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和中华文化,是一位积极参加华侨社团活动的华侨领袖。早在民国22年,就与其兄弟每年捐助集美学校6000元经费;民国25年捐助5万元作为厦门大学基金;民国28年捐公债券100万元,以年息6万元充作集美学校基金,又认捐作为中华总商会筹建中华大会堂及图书馆20多万元费用的四分之一;民国31年1月接受陈嘉庚建议,先后两次共汇款700万元回国,并同意集美学校需要时可以支用。50年代先后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福建会馆主席、中华橡胶公会主席、新加坡同安会馆及怡和轩俱乐部等社团的主席或名誉主席,任职期间,首倡赞助马来亚大学30万元,带动中华总商会其他会员响应捐献;马来学校、淡米尔学校也都得到他的资助;领导福建会馆募捐教育基金,扩充道南、爱国、崇福三校,兴建光华学校、南侨女中及福建会馆大厦,并兼任上述5所侨校董事长。1951年发动福建会馆董事捐助20多万元为新加坡建立防痨医院;1953年1月16日,在新加坡福建会馆理、监事联席会议上倡议创办华文大学,并带头认捐5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侨社团于当年2月10日派代表,共同组成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他任主席。1956年3月15日,这所大学正式开学。1957年捐献泰币50万铢给曼谷福建会馆,作为侨校发展基金。他担任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主席一直到1964年引退,为南大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为纪念其功绩,后人在南洋大学校园内为他建立铜像,供世代瞻仰。1972年9月10日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