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闽南文化的特征

区域:厦门市时间:2025-10-23

      中华主流文化对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中华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闽南文化特征要从二者关系中来把握。

      1.开放性的海洋文化

      闽南文化不仅具有以农为本、安土重迁等农耕文化共性,还具有商业性、开拓性、冒险性、兼容性等海洋文化特色。闽南人掌握了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开辟了海上 贸易航线,宋元以来向台湾、海外大量移民,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福佑帝君、妈祖等航海神信仰,创造了郊商郊行等贸易制度,保留着祈风、送王 船、送顺风、脱草鞋等海洋习俗,融合了阿拉伯、东南亚以及西方多种文化。闽南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复合型的人文性格

      闽南文化的人文性格是指闽南文化所表现的社会心理、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闽南文化在坚守中华主流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又坚持闽南文化某些价值观念,形成耕读 为本与商业意识、安分守己与开拓进取、重礼尚义与务实逐利、崇文重教与冒险犯难、传统守成与开放兼容、爱国爱乡与海外眼光等相辅相成的人文性格。正是这种 相辅相成的内在动力,使得闽南文化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的同时又不断发展创新。

      3.世代延续的宗族文化

      闽南人在移民和再移民的历史过程中,保留了中国最为完整的宗族文化形态。历代中原汉人举家或举族南迁,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采取聚族或聚乡而居的形式,巩固发 展自己占有的生存空间。闽南人向台湾、海外移民,也采取这种家族性迁徙形式,从而不断加深闽南人的宗族观念,形成家族、血缘性宗族、契约性宗族(不同地区 的同姓整合而成)的社会形式,也形成了祠堂、族产、谱牒、宗法、祭祀等系统的宗族文化。正是这种传统保守的宗族文化,在闽南人开创事业、向外拓展的过程中 发挥着积极有效的凝聚作用,闽南本土民营企业、台湾、境外的闽南人企业都具有家族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族文化通过信息流、交通流、人流、物质流、资金 流等,使闽南本土与台湾地区、世界各地保持着紧密的社会网络关系。宗族文化是联系海峡两岸闽南人的血缘纽带,对于促进闽南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多样性的民间信仰

      闽南有自然山川、生育女神、冥厉瘟神、禅道神仙、忠义圣贤、水神、海神、财神、戏神、乐神、医神等多种民间信仰,这些神祇既有中原移民携带来的、也有外地传 来和本土产生的,构成了闽南民间信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闽南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方保护神。地方保护神是宗族组织的黏合剂,将不同姓氏的宗族组织 整合起来,构成了不同姓氏的乡族社会。闽南地区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乡族社会构成。这些地方神祇随着闽南人的移民,扩散到世界各地,移民们同样以地方神祇 来“复制”闽南的乡族社会。闽南民间信仰是移民们建设家园、战胜困难的精神寄托,也是移民及其后裔对闽南本土文化认同的标志。至今,台湾同胞、世界各地闽 南人仍通过进香谒祖的形式来认同闽南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

      5.个性鲜明的民间艺术

      同 一个方言区有众多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艺术,是闽南民间艺术的特点。以泉腔方言演唱的南音,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遗响,保留着古老的乐器、记谱方式、演奏方 法和许多唐宋乐曲,形成不同的唱法和流派。精致优雅的梨园戏、市井气息浓厚的高甲戏、充满宗教色彩的打城戏、两岸共同哺育的歌仔戏等戏曲,其艺术风格各不 相同;掌中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皮影戏等种类丰富,即使同是掌中木偶戏,也因唱腔不同而分为南派和北派。民间信仰、人生礼俗、传统节庆是闽南地方戏 曲、歌舞、音乐生存的沃土,千百年来闽南的民间艺术与民俗共生共荣,这是闽南民间艺术至今充满活力的原因。

      6.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

      追求和平是闽南文化的主流精神。宋元以来,闽南人进行海上贸易和海外移民,既能以开放兼容的胸怀接受多元文化,又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与异域文化和谐共处。 闽南人开拓海上贸易而不掠夺,与对方互惠互利友好往来;海外移民而不殖民,与当地民族和睦相处、建设新的家园。闽南文化的和平精神来自于中华民族的宽容仁 爱、和而不同、大同世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海洋文化精神的融合。

以上摘自福建省办公厅2014年4月23日印发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返回列表
此平台为公益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531682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