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闽南文化形成的标志

区域:厦门市时间:2025-10-23

       一种文化形成的标志,一般来说有如下三方面:一、独特的语言,二、独特的风俗,三、共同的信仰。

      永嘉之乱和陈元光开漳的两次中原大批移民,带来了东晋时期中原人士保留的上古雅言成分,又有唐代的洛下(洛阳一带)的正音(类似今普通话)的中古汉民族标准语成分。到了宋代,北方中原由于民族融合等,语言的各组成部分特别是语音发生较大变化,北方官方通用的语言即官话(类似于今普通话),相较于偏安一隅的福建闽南地区继续保留之前的语言成分,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的闽南话开始成为有别于官话的地方方言。两次移民加上闽南地区地域的广大,闽南话也逐渐形成了泉州话为代表的北片言区和漳州话为代表的西、南片方言区。

      民俗本是因地而异。两大批北方移民带来的原中原地区习俗,到宋代时在闽南这个特殊地理环境里有了适应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既不同于中原又不同于原住民的独特风俗。特别是肇始于唐五代的海上贸易,留下宋代刻在南安九日山上的祈风行为和流传至今的“送顺风”、“脱草鞋”习俗。

信仰上,闽南人创造并共同崇奉的独特信仰如妈祖、保生大帝等,也多是在北宋年间产生。

      另外,据《宋史·地理志五》载,宋代把福建路分为六州二军:福州、建宁、南剑州、泉州、漳州、汀州和邵武、兴化二军。把原归属泉州的莆田和仙游二县归入兴化军,说明宋时莆仙方言与泉州方言已有区别,以泉州话为代表的闽南北片方言区已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闽南文化最迟于北宋年间形成。

返回列表
此平台为公益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531682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