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汉晋至唐末五代时期的形成、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曲折前进等历史发展阶段。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海经》称“闽在海中”。考古发现,福建在距今18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闽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以漳州莲花池山遗址(距今约7万-5万年)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时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存有东山大帽山遗址(距今约5千-4千年)、惠安蚁山遗址(距今约4千-3千年)等。新石器的贝丘遗址显示出闽南先民以渔猎和捕捞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生活形态。“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影响着闽南文化的生成。
1.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
先秦时期的闽南先民,属于《周礼·夏官》中所记载的“七闽”,是“百越”的南方土著,即闽族。战国晚期,于越族大批入闽,与“七闽”土著逐渐融合,形成了闽越族。秦设立闽中郡,闽越王被降为君长,都东冶(今福州)。汉高祖复立无诸为闽越王。但因闽越国多次反叛,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剿灭闽越国,闽越先民多数被迁往江淮地区,闽中由是成为蛮荒之地。
于越族的迁入给闽人带来了纺织、冶炼等技术,特别是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造船驾驶技术的传入,促进了闽越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
2.汉晋至五代——闽南文化的形成
从汉武帝灭闽越国,至三国东吴于建安元年(196)开始对福建的开发,福建经济文化停滞约300年。三国时代,吴国在闽中设“典船都尉”、“温麻船屯”。闽之所造的温麻船,是晋代中国第一名船。吴永安三年(260),于今泉州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闽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 汉晋至五代,中原汉人多次入闽,主要有西晋末永嘉之乱的“衣冠南下”、唐初陈政父子率兵开发漳州、唐末王潮兄弟率部入闽的三次大规模移民。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汉人陆续入闽避难,特别是永嘉之乱,晋人大批进入泉州,他们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这是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中原汉 人所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和文化,对土著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促进了晋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东南沿海的海洋地理环境,以及当地土著航海工具制作、 海洋捕捞、海洋物产等文化的特殊性,也使中原文化因素产生变化。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涵化产生了新的文化因子。
自西晋到唐末,泉州的建制不断扩大。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于今泉州南安市设置南安郡。唐武德五年(622)于南安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下领南安(今泉州市)、莆田(今莆田市)、龙溪(今漳州市龙海、华安、长泰及漳浦的一部分)三县。唐嗣圣元年(684)改为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唐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称泉州。唐代末年,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
漳州汉初以梁山为界,北属闽越国,南属南海国。汉始元二年(前85),北属会稽郡冶县,南属南海郡揭阳县。晋至南北朝,北属南安郡龙溪县、兰水县,南属义安郡绥安县。至隋开皇十二年(592)并兰水、绥安入龙溪,今漳州境域才结束分属两郡状况。唐总章二年(669),陈政奉朝廷之命总领岭南军事,与其子陈元光率府兵来漳州平定“獠蛮啸聚”,随后开发漳州。唐垂拱二年(686),朝廷从陈元光所请,在潮、泉二州之间设置漳州,州署在西林(今云霄县境内)。唐贞元二年(786)州治又从漳浦迁至龙溪(今漳州市区),辖地相当于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南靖、平和及龙海的一部分。陈元光开发漳州,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兴办教育,传播汉文化,促进了土著与汉族的融合,使漳江、九龙江流域成为富庶安乐之土。
唐末黄巢起义,光州固始县王潮三兄弟率士兵五千与吏民南下,由闽西直取漳州,光启元年(885) 入泉州,在漳州、泉州驻扎五年,后攻下福州,建立闽王国。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原汉人移民浪潮,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中原文化 与当地文化相比,处于交流的优势地位;王氏在闽建立了闽王国,其政治也处于支配地位。闽王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政策,重视文教、传播佛教,开放港口、 鼓励海外贸易,促进闽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为宋元期间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行政区域的稳定是文化形成的标志之一。唐中后期,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五代,泉州领今之晋江(含惠安)、南安、莆田、仙游(莆田和仙游于宋初从泉州划出置兴 化军)、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长泰九县地,其范围超出今之辖地。漳州唐中后期的辖地相当于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南靖、平和及龙海的部分地区,五 代时不断扩大。
闽南方言在古闽越语、吴楚语的基础上,多次与中原汉语融合,在唐末五代形成较为稳定的地方语言。唐末五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入闽,促使闽南语有别于其他方言而 成为汉语的另一种大方言。现在,闽南语底层还保留着部分古越语、吴楚语,文读层保留着部分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词汇,被称为“河洛语”。
唐代,闽南开始重视文教。唐初,漳州设立州学、创办了松洲书院;唐开元年间,泉州兴建了孔庙,闽南教育初步兴起。五代泉州“文风大盛”,聚集了北方南下的一 批诗人文学家,促进了闽南地区文学发展。唐代泉州歌舞音乐兴盛,五代时更多的中原歌舞音乐也在泉州落地,后来逐渐演化为南音等地方音乐、歌舞。
中原宗教信仰在闽南扎根。西晋太康年间,晋江已有道教玄妙观、南安有佛教延福寺等。唐、五代时,闽南佛教兴盛,代表性佛寺有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和漳州南山寺、三平寺等,还出现了本土的义存禅师等数位高僧。
本土民间信仰也开始兴起。唐初开发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开漳圣王)、唐代的李元溥(福佑帝君)、五代将领张悃(青山王)等以及五代牧童郭忠福(广泽尊王)等被当地民众奉为神祇而祭;至宋代,闽南民间信仰更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诸多本土神祇。
农业、手工业等有较大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筑塘筑陂、开辟梯田、围海造田等方面,扩大了泉州、漳州平原。矿冶业在唐代已相当成熟,五代时泉州是闽国的铸钱场;闽南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能生产青瓷,五代时还出现了白瓷。陶瓷铜铁等成了闽南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公元6世 纪泉州港已开辟了到马来半岛、印度的航线,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两次乘船来泉州。唐代,泉州是福建造船中心之一。唐中后期,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泉州港已 成为“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南方重要大港口。五代闽王国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开放胸怀与民间“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的冒险 拼搏精神,共同构成了闽南地区素朴的海洋意识。
3.宋元时期——闽南文化的发展
宋代,中原文化再次南移。北宋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南宋“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宋元时期,闽南掀起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第一波浪潮。刺桐港与埃及的亚 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约百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
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宋代,泉州、漳州成为造船业的重要基地,闽南人掌握了水密隔舱技术,这是世界造船技术的一次大革命。闽南海商率先运用了指南针航海,突 破了“循岸梯航”的传统方法,进入了远洋航行时代。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泉州至菲律宾、泉州至印度尼西亚、泉州至亚丁湾和东非沿岸的航线, 以及至朝鲜和日本航线。
海洋商业意识和海洋习俗日趋成熟。宋代,闽南人“多以海商为业”,而且到了“浮海之商,以死易货”的程度,出现了许多拥有自己船队的富商。随着航海业的发展,海上保护神福佑帝君、妈祖信仰以及九日山祈风等习俗也应运而生。
泉州汇合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天主教等多元宗教文化,至今还保留着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以及 千年古刹开元寺、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等文物建筑等,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民间还创造了妈祖、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等 信仰,这些本土神祇随着闽南人的海外移民而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世界各地。
各种营造、制作技艺发达。宋代寺庙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建筑营造技艺较前大有精进。现存国内最高最大的两座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我国古代第一座海港大桥——洛阳桥,以 及长度最长的安平桥等,都是闽南建筑的杰作。唐代闽南开始制茶,五代安溪成为重要的茶叶场地。宋代泉州各县在崇山峻岭间开辟茶园、普遍种茶,能制作出色、 香、味俱佳的茶叶。宋代闽南能制出黑、青、白三种瓷器,北宋时期德化白瓷已进入艺术化阶段,元代德化白瓷成为朝廷贡品。
闽南地区文教兴盛于两宋。两宋期间,泉州约有进士一千四百人,漳州约有进士二百八十人。朱熹在闽南讲学,传播理学。他称泉州“满街都是圣人”,是形容理学对 普通百姓教化的程度。此时闽南出现了理学家陈淳、真德秀、曾公亮,还有史学家梁克家、科学家苏颂等一批文化名人。而“海滨邹鲁”的赞誉,则意味海洋文明与 大陆文明的融合。
随着经济文教等的发展,古老的戏曲也在闽南孕育形成。南宋时,闽南地区已有民俗与演戏结合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传承至今。梨园戏被称为中国宋元南戏的活态传承,提线木偶戏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傀儡调”和剧目。
4.明清时期——闽南文化的曲折前进
明清时期,闽南文化在海禁的影响、倭寇的侵扰、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清廷的收复台湾、西方列强的入侵等重大事件中曲折前进。
明清时期月港、安海港、厦门港的变迁,也是闽南文化曲折发展的历史。刺桐港衰落之后,起而代之的是漳州的月港。从明初开始,闽南人冲破朝廷禁令,与外国商人私下贸易,终于迫使朝廷于1567年 开放漳州月港,这是明代中国万里海疆唯一一个对外通商的港口。月港的开放是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交流,建立了月港—马尼拉—美洲—欧洲的世界性贸易 航线。明末清初,取代月港的是泉州的安海港。安海港是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事、贸易基地。明末郑芝龙击败荷兰人,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从荷兰人手中夺回 海上贸易权。这个时期,以郑氏集团为首的闽南海商掌控着中国东海、南海的海上贸易权。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取消海禁,在厦门设立海关,厦门港迅速发展起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形成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第三波浪潮,华侨名人、华侨商业、华侨建筑、华侨教育、华侨“信局”等华侨文化成为闽南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这个时期,各种艺术全面发展。不仅有古老的梨园戏、提线木偶、南音等,还有潮剧、打城戏、掌中木偶戏、皮影戏等,还继承创造了高甲戏、歌仔戏,音乐如什音、笼吹、大鼓吹、北管等,曲艺如歌册、锦歌等,舞蹈如贡球舞、跳鼓舞等,工艺美术类如剪纸、彩扎等,艺术门类齐全。
明清时期,闽南的宗族社会得到发展。明代初中期之前,闽南的谱牒多是“家族”谱,宗族谱牒修纂的普遍化趋势和宗族祠堂的大规模建设都出现在明代。以祠堂、族 产、谱牒、祭祖为标志的闽南宗族文化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高峰,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在闽南地区转化为平民百姓认祖归宗的日常行为。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量向内陆、台湾和海外移民。闽南人沿着海岸向南迁徙至潮汕、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向北迁至闽东的宁德以及浙东南的温州等地。随着海外贸 易活动和郑成功开发台湾,闽南人向东南亚和台湾大量移民,将闽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异国他乡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海外闽南人也将异域文化带回闽南, 为闽南增添了外来文化色彩。
以上摘自福建省办公厅2014年4月23日印发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