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厦门的人生礼俗主要有:生、冠、婚、寿丧、祭。
在闽南结婚、寿辰、生儿育女等喜庆,统称“红事”;而丧葬则称为“白事”。
(1)生儿育女。民间视为一大事。儿女出生满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备好“油饭”派人送到娘家报喜满。一个月,再以“油饭”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满月”。随后四个月、周岁也要热闹一番。
(2)冠礼:相传天上有牛郎织女,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会面,俗称七夕”。民间奉织女为“七娘妈”。闽南孩子出世要拜 “ 七娘妈”为“契妈”,称为“作契。到了十六岁,孩子到七娘妈宫祭拜,感谢“七娘妈”庇护,终于长大成人,称为“洗契”。
“洗契”要准备红蛋、油饭、“七娘妈亭”。祭后,孩子要吃红蛋,以示脱壳,脱离保护,自己走向人生。
(3)礼婚。成年男女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一般仍照日俗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当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设宴请客。席散以后宾客无论辈份大小,都可前往“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则备酒宴款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以示庆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结婚已不按这一套,而时兴旅游结婚或新婚舞会。
(4)生日寿辰。闽南人做生日以少年16岁和老人60大寿为重。少年男女,年满16岁,被看作长大成人。族人亲戚要备活鸡、线面、衣料等礼物去庆贺,当事人父母则设宴回礼。老人寿辰,尤其父亲60花甲、母亲50寿辰,已成家的儿女要备好猪腿、寿面、美酒鸡蛋等四色礼物奉献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的人家还设宴款待亲友。
(5)丧葬。以往也讲排场,现在废土葬为火葬,诸事皆由殡葬管理所料理,丧家称便,但仍有一些习俗留存。首先是报丧,如未在报纸上刊登讣告,则应在葬前通知亲朋好友。亲友则应前往灵堂吊唁、送花圈。丧家则应回赠毛巾、因闽南话“巾”“根”同音,送巾就是象征人和死者断绝交往,连根都斩断了。葬日晚丧家则应请亲友“吃红糟肉”。
(6)作祭。闽南父母、祖父母去世后,每逢他们的生日都要作“生祭”,亡日要作“死祭”。作祭时,全家子女都要齐集祭拜。中午12时之前必须祭毕,然后全家聚餐。近年许多人家已不放祖公龛,祭日则前往骨灰存放地祭拜,而后到酒家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