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厦门人很注重传统的岁时节庆习俗。主要有正月、天公生、上元、头牙、清明、三月节、五月节、普渡、中秋、重阳、冬至、尾牙、廿九暝。
(1)正月。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新正、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本来初一凌晨要点燃爆竹“开正”,1994年元旦起,厦门市民响应政府禁放鞭炮的决定,不再燃放爆竹,而泉州、漳州两市的城乡还保留放鞭炮“开正”习俗。这几年,闽南人用电话相互拜年恭贺新禧,已渐成风尚。清晨,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禧。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钱;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红柑、糖果。初三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2)“天公生”。闽南人正月初九庆祝玉皇大帝华诞,俗称“天公生”。一般在初八夜于家中拜天公。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闽南人称为“上元”或“灯节”。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民间还经常有猜灯谜、要龙灯、舞狮等活动。
(4)清明节。人们要依俗扫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扫墓都是献冥纸,现在逐渐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节前后十日,公墓、骨灰室都开放供民众祭祀。
(5)三月节。三月初三,又称“三日节”。相传郑成功驻厦门时期,清军于这一天攻陷厦门,无辜被屠杀者难以数计,幸存者于此日共祀死难亲人,沿袭成俗。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日节”。以往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进行大扫除,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7)普渡。农历七月,闽南人一整月做“普渡”。闽南山多平原少,土地贫瘠。千百年来,闽南人为生计所迫,大部分人或打渔,或驾船,或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许多家庭都有亲人生离死别、亲人尸骨不能归葬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元代以后,闽南战乱、倭患、匪患不断,台风、旱灾、水灾常有发生,不知来历身份的死难者不计其数。这些孤魂“好兄野鬼闽南人类称为“门口公”弟”,在七月轮流祭祀。闽南人做“普渡”,是活着的人对不幸者的深切怜悯、怀念,也是一种悲悯情怀的道德养
(8)中秋节。闽南人喜欢在中秋之夜合家围坐一起“赏月吃月饼”。厦门人的“博月饼”习俗,近几年来在漳、泉和隔海的金门也逐渐流行起来。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闽南农历九月东北季风“重阳节”起,称为“九降风”,这时远洋的船就要启航下南洋。故闽南沿海重九登高乃为送亲人远航。旧时还有祈风祭海的习俗。近年来,重阳节还被作为“老人节”
(10)冬至。家家户户祭祖吃汤
(11)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闽南人家家户户祭土地公。因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祭土地公,故称尾牙(自二月初二起,每月的初二、十六即有做牙)。商家常在尾牙的祭祀之后,老板以祭品宴伙计。酒席上循例有一盘鸡,如老板把那盘鸡的鸡头对准某个伙计,就表示要辞退他。如老板向某人敬酒,也表示该伙计被辞退了。
(12)除夕。“除夕”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夜,闽南人称为“年兜”十二月如逢小月,称为“二九瞑”,如大月,俗称“三十瞑”。
除夕”夜,合家男女老幼围聚一起吃年夜饭,鱼、肉、菜肴一起放在一个烧木炭的火锅上,俗称“围散席后,长辈给儿孙们分发用炉”。青红纸包的钞票,俗称“压岁钱”或“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