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厦门有哪些文化名人?

区域:厦门市时间:2025-06-18

答:(1)最早的文士陈黯。他是唐代人,一生应试十八次都名落孙山,因而自号“场老”,隐居金榜山读书耕钓,南宋朱熹为他整理《裨正书》并作序。

(2)文化怪杰辜鸿铭。他的英文名叫“辜厦门”,通晓七种语言,学贯中西,既深谙西方文化,又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被誉为“东方文化代表”。辜鸿铭(1857-1928年)名汤生,晚年自福建同安人,生号“东南西北老人”,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0岁随义父母到苏格兰读书,先后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和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通晓中、英、法、德、日、马来、拉丁和古希腊等多种语言文学。1885年回国,历任张之洞英文秘书、外务部左侍郎、上海南洋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是向西方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驱。

(3)汉字改革家卢戆章。他是近代卢县章中国第一个主张文字拼音化的人,并在推广普通话,汉字横排横写,简化汉字等开了先河,他是鼓浪屿人。

(4)文学大师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年),漳州平和人,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早年就读于鼓浪屿养元小学、寿源书院,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获博七学位,1924年加入鲁迅组织的语丝社,1926年应聘厦门大学文科主任、教授,1966年定居台湾。今鼓浪屿廖家别墅是他与夫人廖翠凤的故居。

(5)音乐教育家周淑安。周淑安(1894-1974年),同安嘉禾里(今厦门市区)人。1911年毕业于厦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14年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艺术学士学位。1927年人纽约乐学院学声乐,回国后从事中学音乐毅育,后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及声乐组主任,解放后执教于沈阳音乐学院。创作歌曲《同胞们》、《抗日歌》等,她是我国第一位女指挥家。

(6)“泥土诗人”鲁藜(1914-1999年),原名许图地,同安县民安里许厝村(今属翔安区)人,因作《泥土》诗而被称“泥土诗人’3岁随父侨居越南西贡,1932年回乡就读集美师范学校,1938年在上海参加“左联”,抗战时期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9年随军进入天津,任天津市文协主席,1979年后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7)作家高云览。高云览(1910-1956年),祖籍同安县刘五店(今属翔安区),出生于厦门。

1923年毕业于厦门青年会小学,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在同安马翔启智学校任教从事地下党工作并创作中篇小说《前夜》,1932年在上海加人“左联”和“中国诗歌会”,1938年在马来西亚参加“抗敌后援会”,1950年回国定居天津,创作了被称为“巍峨的纪念碑”式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

(8)人民音乐家李焕之。李(1919-2000)又名昭彩、钟焕,晋江人。少年时代在厦门读书。1936年考人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38年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后留校担任乐理、作曲课程和教学,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解放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等。

(9)“闽南第一戏仙”邵江海。邵江海(1913-1980年)艺名仙仔,厦门人。少时学艺,18岁开始在闽南教歌仔戏。抗战期间创作的“杂碎调”挽救了濒于绝境的歌仔戏,被歌仔戏界誉为“一代宗师”。1954年任漳州实验芗剧团编导,1958年任龙溪专区艺术学校唱腔教师及芗剧团编导和音乐设计。

(10)把台湾歌仔戏带入厦门的赛月金。赛月金(1910-1986年),女,原名金宝,台湾台北人。8岁学习歌仔戏,13岁登台饰旦角。1926年和1937年两度来厦门演出,在闽南一带演出十年。1948年任“厦声剧团”团长兼主演和编导,后致力于编导工作和培养学员。口述整理《火烧楼》、《恶婆婆》等传统剧目。历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文联顾问等。

(11)南音大师林祥玉。林祥玉(1854-?)字荆璧,生于厦门一个爱好南音的商绅之家。自小学南音,能弹会唱。后弃商就艺,先后在“东阳“集安堂”等曲馆任乐师,南音界的黄蕴山、许启章、林霁秋、陈万舍等一流名家均出自其门下。清末到台湾开馆传授南音。他以数十年时间对传统的南音印抄本,精心校勘订正,编印部《南音指谱》(石印本)成为海内外传承南音的宝贵遗产。

(12)南音大师林霁秋。林霁秋(1869~1943),本名鸿,世居厦门。年轻时考取秀才,受聘为厦门海关师爷。工余师承林祥玉学南音。后历时十八载编撰《泉南指谱重编》,于1921年由上海文瑞楼书庄出版。全书六册,字谱皆由林先生亲自抄正,印刷费用也由其自筹。这本曲谱在闽南南音界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13)南音宗师纪经亩。纪经亩(1900-1986年),同安县同禾里龙窟东村(今属同安区洪塘镇)人。13岁拜师学艺,熟习南音的指、谱、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受聘往香港、南洋教授南音,抗战期间承接集安堂1955年任金风南乐团团长。一生整理编创南音400多首,其中《迎龙》《北国风光》参加1957年全国文艺会演“南音界一代获奖。有“南琶国手”宗师”之誉。

返回列表
此平台为公益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531682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