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嘴鼓
答嘴鼓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它近似对口相声,但对白严格押韵,语言节奏感很强,擅长运用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以获取喜剧性效果。2006年5月20日,福建省厦门市申报的“答嘴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答嘴鼓是用两人对口争斗辩说的形式,近似我国北方的对口相声,又有些像北方的数来宝,只是不用击节乐器。偶尔由一人演播,有时也一人充当几个角色。答嘴鼓在吸收“念四句”形式的基础上,用扩大四句,变换长短句的办法,吸收民间戏曲插科打诨爆笑料的手法,又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相声“包袱”的艺术手段,在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中取得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
答嘴鼓的艺术特点之一是押韵,闽南话称之为“斗句”。闽南话因为有文读、白读、训读之分,其音韵领域比其他语言多出一倍。民间常用“斗句”的语言,谈天说地,戏谑争斗,妙趣横生,凭借语言的风趣幽默以及韵语的巧妙运用来吸引听众。抢救和保护答嘴鼓艺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