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风格独特的高甲戏

区域:厦门市时间:2025-05-12

高甲戏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传说高甲戏因“搭高台,穿盔甲”得名。2006年,高甲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厦门市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纪亚福、陈炳聪、林英梨、吴晶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洪东溪、林丽雅,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洪庆滨、柯碧旺等。

高甲戏《阿搭嫂》剧照(厦门市戏剧家协会供图)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由民间阵头宋江阵发展而来,早期以武戏为主,称为“宋江戏”。清朝中期,艺人们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突破了专演宋江戏的局限,渐次发展成为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它有600多种传统剧目,包括《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林文生告御状》《管甫送》《杏元思钗》《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别》及连台本戏《三国》《说岳》等。

高甲戏的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来源有南音、梨园戏、竹马戏、四平戏、木偶戏等,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响盏、小叫等,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高甲戏《大稻埕》剧照(厦门市戏剧家协会供图)

高甲戏的角色有九种行当,包括净行的白北、红北和黑北,生行的老生、小生和笑生(男丑),旦行的苦旦、花旦和彩旦(女丑)。高甲戏的角色体制中,以丑行表演最具特色,影响也最大,涌现出柯贤溪、陈宗熟、林赐福、许仰川、施纯送等闽南名丑。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几十种。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彩,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造设计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类型,以对不同人物典型行为、木偶戏和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高甲戏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线木偶和宋江阵的技艺,形成“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动作,别具特色。

高甲戏走进厦门市实验小学传习(厦门市戏剧家协会供图)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前身是20世纪20年代的“天福兴”高甲戏班,1931年改名“金莲陞”。1953年,该剧团正式命名“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数十年间,该剧团创作了《金刀会》《上官婉儿》《阿搭嫂》《乔女》《淇水寒》《大稻埕》等优秀剧目。其中,《大稻埕》于2017年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该剧团多次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展演,传播高甲戏文化。

返回列表
此平台为公益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531682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