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歌
厦门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开发厦门岛的先民们,他们从各地迁徙而来,将当地的音乐带到厦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系统。明清以后厦门作为下南洋和对外贸易的港口,来自海内外各地的民歌、小调流入厦门,形成了厦门音乐的多样性。
厦门民间音乐种类众多,尤其是民歌民谣、锦歌、歌仔调、莲花褒歌及其他门类作品,再加上闽南地区各种名目繁多的民间祭祀和民俗活动,为民间音乐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使得民间音乐广为流传,更好地保存了下来。
民歌民谣
民歌民谣是随口演唱而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厦门民歌民谣大致有褒歌、小调、吟诵调、新民歌四个类型。其特点是歌词朴素、优美、郎朗上口,曲调朴素流畅,富有闽南风韵。此外,厦门民歌民谣一般多采用民族五声调式,乐句精炼,大都是由上下对称乐句或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
《厦门文化丛书:厦门歌谣》(厦门市图书馆集美馆区藏)
近代以来,厦门流传下来的民歌民谣数量众多,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生活歌谣,如《工人歌》《农民叫苦歌》《补网歌》《人力车夫歌》《天下乌鸦一般乌》《做田歌》《长工歌》等;有反映背井离乡“下南洋”讨生活的歌谣,如《过番歌》《十送郎君过番平》《送君去番爿》等;有反映时事政治的时政歌谣,如《南北战》《掠壮丁》《米价日日跳》《螺声吼》《劝兄弟》《厦门失陷可伤悲》等;有反映抗击日军侵略,鼓励参加红军的歌谣,如《滚!滚!滚!》《十二生肖抗日歌》《固厦门》《兄弟哟,拼命》《劝新娘抗日歌》《红旗上山》《跟随红军闹革命》《送哥参加新四军》等;有情歌,如《二人相看心茫茫》《望阮君常常来》《新起大厝开圆窗》《五更鼓》《花歌(车鼓对唱)》《恋妹不休》《送夫歌》《无伴守灯火》等;有儿歌童谣,如《天乌乌》《月亮月光光》《火金姑》《草蜢公》《拍手歌》《手螺歌》《啾啾啾》《育儿歌》《婴仔婴仔伓通吼》等。
锦 歌
锦歌,原名歌仔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年正式命名为锦歌,是一种独特的闽南语系的说唱、清唱音乐,是福建五大曲艺曲种之一。锦歌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代中期。它是由流传于闽南地区的明代南词小曲和厦门、漳州等地的民歌、民间小戏、部分佛曲和道教音乐相结合而逐渐形成。2006年,锦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前,锦歌主要流行于我国漳州、厦门、台湾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人华侨聚居地。
锦歌的传统曲目以《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孟姜女》《秦雪梅》《妙常怨》《井边会》《董永遇仙姬》《吕蒙正》等最为著名。锦歌的曲调大致分为四大类:一是“四空仔”和“五空仔”;二是“杂碎仔”和“念杂仔”;三是“杂歌”与“花调仔”;四是“顺乐曲”。
锦歌的主要乐器有月琴、二弦、洞箫、南三弦、拍板等。锦歌的表演形式为多人围坐演唱,同时各个表演者分持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木鱼及双铃等其他乐器自行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