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音乐活化石”南音

区域:厦门市时间:2025-05-12

南音

南音,亦名南乐、南曲、南管、弦管、郎君乐等。20世纪60年代,泉州将“南乐”改名为“南音”,沿用至今。南音,主要流行于我国泉州、厦门、漳州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华侨华裔聚居地。2006年,由厦门市南乐团和泉州市艺术馆联合申报的南音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厦门市南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吴世安、王秀怡,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胡明炮(已故)、谢国义、王小珠、卓圣翔(台胞)、王安娜、林素梅(台胞)、罗纯祯(台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陈美瑜、洪金龙等。

吴世安(右二)、王秀怡(右三)在“薪火相传,梨园新声——厦门市戏曲进校园成果展演”演出

南音是我国“四大古老乐种”之一,有“音乐活化石”之称。它发轫于唐代宫廷音乐,形成于宋元,发展至明清两代已十分繁荣。清康熙年间,大学士李文贞组织闽南知音妙手五人进京朝圣合奏,被赐以“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后南音有“御前清曲”之雅称。厦门南音于明末清初由泉州晋江传入,继而从厦门向台湾、东南亚传播。

南音是以“指”“谱”“曲”三大类构成的完整音乐体系,蕴含了汉晋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保留了唐宋古典曲牌,有着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

“指”,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弹奏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每套“指”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来生长》《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拔碎》《为君去时》5套。“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附有琵琶弹法。每套“谱”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内容多为描述四季景色、花香鸟语、骏马奔驰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4套。“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4件主要乐器伴奏。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陈三五娘》《西厢》《孟姜女》《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南音演唱形式分“弹唱”与“清唱”,保留了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古老形制。弹唱形式为:演唱者手执琵琶(斜抱45度)自弹自唱,或者演唱者手执琵琶中坐弹唱,持二弦、洞箫者各分左右两旁坐奏为其伴奏。清唱形式为:演唱者居中坐执拍板击拍,持琵琶、三弦、洞箫、二弦者,则分左右两旁坐奏并为其伴奏。南音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音的主要乐器有琵琶(南琶)、洞箫(尺八)、二弦、三弦、拍板、嗳仔、响盏、四宝、狗叫、木鱼、双铃等,这些乐器与同类的乐器不同,有特殊制作或演奏方法。常见的南音乐器组合是琵琶、三弦、洞箫、二弦四件构成的“四管”。

厦门市南乐团

厦门市南乐团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南音专业表演团体之一。该团成立于1954年,前身为厦门金凤南乐团,团部“中山南音阁”,位于厦门中山公园西门。

多年来,厦门市南乐团坚持走传承和创新并重的路线,所创作的南音作品在全国各大赛事中屡获大奖。2002年,该团排演的大型南音乐舞《长恨歌》荣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演奏)。2010年,厦门市南乐团与台湾南音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南音新作《相聚在宝岛》获得曲艺界最高奖——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这是福建省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厦门市南乐团表演的节目《南音随想》,展现了千年古乐的魅力,得到各国嘉宾的赞扬。

60余年来,厦门市南乐团积极开展南音的传承保护工作,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慰问演出;同时,开办南音公益培训班,积极收集整理南音相关的珍贵资料并编辑出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此外,厦门市南乐团多次受邀赴法国、新西兰、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交流演出。

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南音走进湖里实小教育集团附小校区表演

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南音走进厦门市滨海小学表演

2020年6月1日,厦门市正式施行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将南音列入保护名录,将切实采取多项措施对南音进行保护与传承。

返回列表
此平台为公益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531682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