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从送王船到疍家渔歌,解码千年海洋记忆

区域:厦门市时间:2025-05-07

在厦门环岛路黄厝海滩,每年农历九月的 “送王船” 仪式都会吸引数千人驻足。当装饰着 120 面彩旗的王船随潮漂向深海,火光映红海面,围观的老渔民会哼起祖传的《送王歌》:“船行大海顺风顺,五谷丰登百姓安”。这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 “海洋文明活化石” 的仪式,正是厦门非遗文化中海洋基因的生动注脚 —— 这座以 “鹭” 为图腾的城市,其非遗脉络始终与碧波沧海紧密相连,在千年潮起潮落中编织着独特的城市记忆。

一、海神信仰:在敬畏与共生中建构海洋文明

(一)送王船:跨族群的海洋秩序隐喻

2020 年,“送王船 —— 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厦门首个世界级非遗项目。这项发源于明代的仪式,核心是通过 “王船代罪” 的象征性仪式,祈求海上平安、渔业丰收。据厦门市非遗保护中心 2023 年调查,全市现存送王船相关宫庙 37 座,传承团队 12 支,参与村落涵盖汉族、疍民等多个族群。

在海沧区钟山村,68 岁的传承人陈振发至今保留着手工制作王船的技艺:“一艘王船长 9.5 米,需用 12 种木材,对应 12 个月的洋流规律;船身绘有 24 道水纹,代表二十四节气的潮汐变化。” 这种将航海知识、气象经验融入仪式的传统,印证了海洋生态与人类活动的深度互动。正如人类学家叶春生在《闽台海洋文化》中指出:“送王船仪式本质上是古代航海社会建立的海洋风险管理机制,通过文化符号实现对海洋资源的隐性保护。”

(二)妈祖信俗:从渔村香火到城市精神地标

位于鼓浪屿的宫后仔妈祖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厦门现存最古老的妈祖宫庙之一。据《厦门地方志》记载,清代厦门港鼎盛时期,港区内共有妈祖庙 17 座,形成 “一里一宫” 的信仰格局。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环岛路沿线的 “海上妈祖绕境” 活动会吸引超过 5 万信众参与,36 艘渔船组成的船队在海上摆出 “平安” 字样,成为厦门独特的海洋文化景观。

现代语境下,妈祖信俗正从民间信仰转化为城市文化符号。2022 年落成的厦门妈祖文化园,以 32.3 米高的妈祖圣像(寓意农历三月廿三诞辰)成为滨海新地标,年接待游客超 80 万人次。这种 “信仰空间” 向 “文化空间” 的转化,体现了海洋神祇信仰与城市形象建构的深度融合。

二、疍民文化:浮海而居的水上族群记忆

在翔安澳头渔港,63 岁的疍民后裔陈亚妹正在教孙女唱《白海豚情歌》:“白海豚,水中游,阿公捕鱼在船头……” 作为曾世代生活在渔船上的 “水上吉普赛人”,疍民的语言、歌谣、婚俗构成了厦门海洋非遗的重要分支。据厦门市海洋发展局 2021 年统计,全市现存疍民村落 12 个,掌握传统渔歌的传承人仅余 17 人,其文化存续状况堪忧。

(一)渔歌号子:流动的海洋声音档案

疍民渔歌分为 “生产歌”“生活歌”“仪式歌” 三类,其中《拉大网》《讨小海》等号子直接反映渔业生产场景。2019 年,厦门非遗中心对澳头疍民进行抢救性录音,采集到 23 首濒临失传的渔歌。歌词中频繁出现的 “涨潮退潮”“鱼群洄游” 等意象,构成了疍民认知海洋的知识体系。正如民俗学者林晓平在《福建疍民研究》中所言:“这些歌谣是疍民与海洋对话的密码,每一个颤音都记录着潮汐的节奏。”

(二)“送水鬼” 习俗:独特的海洋生死观

在集美后溪镇,至今保留着疍民特有的 “送水鬼” 仪式:当有人因海难去世,亲属会在海边摆放 “水饭”(混合鱼虾的饭团),焚烧纸制小船,念诵《送魂经》:“随船去,随船回,莫在深海迷了路”。这种充满悲悯的习俗,既是对海洋危险的敬畏,也体现了疍民对生命循环的朴素理解。2018 年,该习俗被列入厦门市非遗名录,成为研究海洋族群精神世界的重要样本。

三、海丝商贸:在货殖往来中孕育的技艺传承

宋元时期,厦门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 重要节点,催生了一批与海洋贸易相关的非遗技艺。这些技艺既保留了本土特色,又吸收了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元素,成为海丝文明交融的实物见证。

(一)珠光青瓷:漂洋过海的 “海上青花瓷”

在同安汀溪窑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 800 多年的珠光青瓷残片。这种以 “冰裂纹”“点彩纹” 为特色的瓷器,在宋代通过泉州港远销日本、高丽,成为东亚海洋贸易的硬通货。据厦门市博物馆数据,在东南亚海域打捞的古代商船上,珠光青瓷占瓷器总量的 37%。现代传承人叶文程团队耗时 10 年,成功复原宋代烧制技艺,2021 年其作品《海丝瓷韵》作为国礼赠予东盟国家。

(二)漆线雕:海洋贸易催生的奢华技艺

厦门漆线雕以精细的漆线堆塑工艺著称,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同安商人的商船装饰。清代《鹭江杂记》记载:“贾船归,必以金漆木雕饰其舱,线纹如丝,海水云气尽现。” 这种原本用于船舶装饰的技艺,在海洋贸易繁荣后转向奢侈品制作,如今成为厦门金砖会晤、上合组织峰会等国际场合的指定礼品。2023 年,厦门漆线雕产业年产值达 2.3 亿元,带动 3000 余人就业,实现了从 “海商技艺” 到 “城市名片” 的转化。

四、非遗活态:当海洋记忆照进现代城市

在沙坡尾艺术西区,一场特殊的南音演出正在进行:传承人蔡雅艺身着改良旗袍,用琵琶弹奏《百鸟归巢》,背景屏同步呈现 AR 制作的群鸟掠过鼓浪屿的动画。这种 “古乐新声” 的演绎方式,让有着千年历史的南音在 Z 世代中圈粉无数 —— 据厦门南乐团统计,2023 年年轻观众占比达 48%,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 1200 万人次。

(一)“海洋非遗地图” 的空间重构

厦门市文旅局 2022 年推出的 “海上非遗之旅” 线路,将送王船传承基地、疍民文化村、海丝瓷窑遗址等 18 个节点串联,形成 “水路 + 陆路” 的沉浸式体验。游客可在五缘湾乘坐仿古帆船,聆听渔歌号子,参与漆线雕手作,这种 “移步换景式” 的文化消费,让静态的非遗项目转化为可触摸的海洋记忆。

(二)社区营造:让非遗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在思明区曾厝垵,社区组织的 “妈祖文化节” 已成为居民年度盛事:渔民自发组成护海志愿队,在仪式中加入海洋环保宣誓;孩子们用贝壳制作妈祖神像,将非遗教育融入亲子活动。正如曾厝垵文创村党委书记柯玉宗所说:“非遗不是摆在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刻在市民血脉里的生活智慧。”

结语:在潮声中续写海洋文明新篇

站在厦门海堤纪念馆的观景台上,远处的货轮正鸣笛驶向外海,与近处送王船仪式的火光遥相辉映。从明代的 “舟揖为家” 到当代的 “一带一路”,厦门的非遗文化始终在海洋与陆地的互动中生长。当送王船的彩旗再次扬起,当疍家渔歌再次在渔港响起,这些承载着海洋基因的非遗项目,正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告诉世人:一座城市的记忆,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像海水一样,在接纳与奔涌中永葆生机。

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的今天,厦门海洋非遗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共生理念,或许能为人类处理与海洋的关系提供古老而常新的启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送王船的评价:“它提醒我们,尊重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才是人类与海洋最持久的契约。” 这或许就是鹭岛遗珍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 —— 在潮起潮落中,始终保持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让文明的航船永远顺风顺水。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列表
此平台为公益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531682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