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

厦门漆线雕技艺

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该技艺拥有漆线雕艺术馆及研学场所,市民游客也可参与漆线雕工坊参观体验、DIY制作体验、文化讲座与互动问答,参加定期的开展漆线雕技艺的文化沙龙,倾听由传承人讲述的漆线雕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
新闻图片

惠安石雕(影雕)

惠安石雕(影雕)是在仅1.5厘米厚、磨得锃亮的青石板上,用粗细不同的各种微型钢钎,靠着铅点的大小、深浅、粗细、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精心雕琢,相应成像。该项目保护单位以非遗影雕为核心特色名片,建有主题文化创意旅游园区4.2万平方米,设有传习中心,融合文化+非遗,开展常态化传习活动,传承人参与传习活动课堂的专业指导,同时,设置惠和影雕体验区,市民游客们可以参观并体验惠和影雕雕刻技艺。
新闻图片

厦门珠绣

厦门珠绣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其设计精美,色彩对比强烈,经过专业绣工将多种色彩的珠粒经手工缝制而成,具有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珠光宝气,晶莹华丽、新颖别致、色彩明快,经光线折射有浮雕效果。该技艺在著名经典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分设两处固定展示场所,可串联在文旅精品路线中,并有传承人定期在展示场所进行非遗传承及研学活动,游客及市民可以参观体验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相关文创文旅纪念品也可灵活融入景区街区建设。
新闻图片

保生大帝信俗

保生大帝信俗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现时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保生大帝祭祀均延袭古制,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是具有闽台地域特色的祭典仪式。海沧青礁慈济祖宫是保生大帝信俗发源地之一,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系厦门市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和历史文化古迹之一,被广誉为“闽台慈济第一宫”。市民游客可通过参观主殿、百草园、历史名医长廊等深入了解保生大帝信俗文化,体验两岸人民深远的文化渊源和血脉相融的深厚情谊。
新闻图片

福建布袋木偶戏、闽南皮影戏

福建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代,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又称掌中戏、掌中木偶,是福建闽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傀儡戏表演形式之一。该项目保护单位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研学活动开展场所,在曾厝垵附近有400平方表演场馆,常态化开展布袋木偶戏表演、皮影戏展览,还可开展研学、培训、创作、木偶制作、木偶艺术文创产品开发等,游客可以观看木偶戏表演,参观体验其制作过程和现场体验,可灵活融入景区(街区),串联在旅游线路中。
新闻图片

厦门馅饼手工制作技艺(鼓浪屿馅饼)

鼓浪屿馅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1805年,由二三十道独特工序组合而成的,因其口感香甜酥细、湿润冰凉、口味繁多而蜚声国内外。该项目设有福建省鼓浪屿馅饼食品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2438平方米,常年对外开放,传承人定期开展实践展示传承活动,游客可听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该技艺的前世今生,研究学习鼓浪屿馅饼的制作工艺,品茗吃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闻图片

闽台青草药(厦门)

闽台青草药,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传统医药,是厦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完整理论和闽南特色的青草医药学体系。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不断践行闽台医祖保生大帝开创的青草药文化,传承医者仁心、为善最乐的崇高精神品质。该项目体验场所位于厦门海沧温厝慈济北宫,并建设了约5000平的闽台青草药园。园内设立了人体穴位石像,种植500多种青草药,设立专业铭牌,作为科普、教学、科研、养生祛病之用,可供游客参观学习,造福一方;开发了青草药膏、手工皂、书签、香囊等制作体验活动。
新闻图片

珠光青瓷烧制技艺(同安汀溪)

珠光青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传统技艺,汀溪窑址是中国宋元时期南方青瓷窑址的重要代表。珠光青瓷器形有碗、碟、瓶、罐、洗、钵等,釉色以淡褐黄釉为主,纹饰有卷草纹、篦点纹、菊瓣纹等,有的碗底还压印双鱼、小鹿、水禽等图案,充满简约明快的内在美。该技艺设有热陶艺术珠光青瓷传习中心,由同安古窑公园修复改建而来,提供陶艺、茶道体验及各类珠光青瓷的衍生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