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集美区前场陈氏传统糊纸技艺传习中心陈赐勇,从事糊纸工艺已有四十年,从小就跟着祖父、父亲学习。清朝末年,曾祖父陈未是远近闻名的糊纸师傅,人称“糊纸未”。祖父陈水加传承了曾祖父的这门手艺,父亲陈荣标也继承了这项家传技艺。现在住的房子是祖父留传下来的,使用的刻花工具,也是从清朝传到现在。以糊纸为生,专精这门技艺,除了糊纸没有做其他工作。这个传自曾祖父辈的陈氏糊纸技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从事糊纸工艺四十多年来,一直靠着这项手艺维持生活,凭借多年经验——“要脑子里有想法后再去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考验时间和耐力的体现。平常工作除了制作节日所需的灯笼等喜庆作品,也会根据需要创作人偶、神像以及特定场景,无论是宫庙活动、闽南婚丧嫁娶都可以派上用场。所创作的糊纸手工艺品远近闻名,从来是“零差评”,灌口三社一年一度的民间信俗活动,都指定前场陈氏制作糊纸雕像,已经合作了三代人。除了厦门的客户外,漳州一带的客户也经常闻名而找上门来。
自2018年成立非遗保护单位以来,凭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带领着传习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一步一步的从自给自足到服务于社会,贡献与社会。先后走进各大校园进行传习技艺:集美区文化馆、高浦小学、锦园小学、三社小学、集美窗内小学、集美工业学校、新源小学、宁宝小学、集美马銮小学、杏滨小学、西滨小学、大同小学等院校;传播技艺招收学员,不定期组织国内外大学生,社会群众爱好者来工作室开展研学工作,使得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得以继续传承;积极走进社区,主动服务于社区:集美文体中心、高浦、碑头、东安、集美、西井、东辉等社区街道,为群众提供惠民活动:疫情防控、非遗+扶贫、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多让传统糊纸技艺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引导更多人了解并主动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市级区级领导的组织带领及指导下,荣幸在厦门日报、海峡导报、厦门卫视、台海网、东南网、人民网、漳州新闻网、厦门网等各大媒体网站,获得了多方面的宣传、采访、报道,使得日常工作中顺利开展技艺传习、研学。
作为传统纸扎技艺,汇集了绘画、雕刻、竹艺、刻纸、剪纸等传统手工制作,是中华传统纸艺、竹艺精华的集中体现。“只要别人有需求,我们都会继续做。” 希望有人来学糊纸技艺,把糊纸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