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级别
省级
区域:厦门市
一、从艺源起:孩童时期最爱在角美镇各镇街道民俗节日演戏时,到街道戏台前骑在父兄肩上看戏仔班(未成年班)或子弟班演歌仔戏,场场必到。10岁上学后,经常在放学路上遇到农村演歌仔戏,停留观看,特别爱看邵江海的《吕蒙正》,看得流连忘返。后来买了歌仔册学歌调,唱给左邻右舍阿婆、阿姆听。四十年代末航海学校毕业后到台湾学行船,在基隆港时常到戏院看有名的歌仔戏。1949年回家乡吊丧,家乡解放,我改行从教,到同安角美镇锦宅乡中心小学当教师,就在锦宅乡参加乡文工队,做舞台美术布景,有时也当演员,演现代芗剧,1952 年到同安县文化馆工作,第二年往同安灌口区文化站当副站长,该区有十多团农民业余剧团,我全面承接管理活动指导, 由此编歌仔唱,学歌仔调,开始各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宣传,如征集义务兵,土改、新婚姻法等宣传,均取得效果。受到灌口区委、同安县委张榜表扬。
二、从艺年限:从50年开始,我就从业余剧团到文化馆戏剧到扎根农村曲艺创作为农民朋友培养人才,指导工作70年。
三、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1、宣传中心任务,多集体演出,造气氛。
2、一人多角,说唱故事、有说有唱,有说故事,有替代人物代叙。
演出简便,不需要布景,不要戏服;省时省工,行动容易、便捷,是轻骑兵。荷叶说唱,气氛热烈,适合表演矛盾斗争激烈,特别是战斗的题材。大广弦说唱适合表演哭腔题材,月琴适合演唱长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