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的金砖会晤,一位身着惠安女服饰的非遗传承人为中俄领导人现场展示了一项特别的非遗技艺——影雕。展示现场,一根合金钢针随着她手腕力度的变化,凿刻出数亿个深浅不一的点……这位展示者名叫李雅华,福建非遗惠和影雕传承人、厦门惠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习主席亲自替她讲解:“她绣花就是在石头上,不是在丝绸上”。刹那间,惠和影雕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惠和影雕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石板为画布,以钢錾为画笔,通过惠安妇女的巧手,“滴水穿石”般刻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成为“中华一绝”。而李雅华,这个被媒体誉为 “抱着石头过河的女人”,何尝不是一位勇敢追梦的出色女性代表!
惠安位于福建东南海岸,依山傍海,风光旖旎。李雅华就是一名地道的惠安女。虽说惠安石雕闻名遐迩,但跟石头打交道的大部分是男性,而女性能投身这个行业,真正和这个行业建立这么深关联,并引导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李雅华绝对是个传奇。李雅华出生于石雕世家,父亲李走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石雕大师,曾应陈嘉庚邀请参与集美鳌园石雕构件的雕制,被人们尊称为“石头李”。从小耳濡目染,与石为伴,小小年纪的李雅华整天泡在石堆里,看着父亲和学徒们锥刻刀雕,世间万物在他们手中被打磨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让李雅华为之着迷和神往,于是,便悄悄地跟着学起了雕刻艺术。
可李雅华的学艺之路并不顺畅。在惠安,当代的石雕技艺长期以来都遵循“传男不传女”的行规。起初,李雅华的父亲没有把手艺传授于她的想法。但李雅华凭借身上的坚韧,通过努力慢慢做到比男孩子还好。这一番努力终于引起了他父亲的关注。最终,父亲认可了她的坚持与才华,将一身才艺皆传授于她。
石头是有灵性之物,石能养性,这也难怪李雅华在聊及石头时,如数家珍。她用如石头般坚毅刚强的意志、爱拼敢赢的精神,书写了闽南女性之风。
李雅华在学有所成之后,正是传统商业模式走向衰落之时。面对变革时期的发展,许多老企业经受不住冲击,纷纷停工停产甚至关门歇业。当时,父亲的工厂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从那一刻开始,李雅华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父辈留下的足迹上,以传统石雕技艺为基础,摸索结合现代工艺,走出一条全新的石雕文化之路。
于是,一个意喻着与先辈在石雕艺术上“汇合”之意的“惠和石雕”,正式亮相。创业之初,李雅华的思路十分清晰,即围绕石文化产业,确立以“传承精湛技艺,弘扬石艺文化”为使命,结合“传统”与“现代”为手段,运用最新的技术和管理为传统技艺开辟新路子。但,这却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万事开头难”,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
路是走出来的。李雅华不仅承袭了父亲精湛、高超的石雕技艺,更是在经营管理方面独具天赋。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潮,李雅华把握“石”机,大胆创新,使现代建筑、城市景观、文化旅游焕发出新的艺术风采,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产业之路,让石雕工艺老调谱出了石文化产业新曲。2015年11月15日,改制后的“惠和股份”成功挂牌新三板,李雅华也成为新三板企业中的“非遗传承第一人”。
李雅华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更是不忘对石雕技艺的传承。2008年,在惠和石雕的基础上,李雅华创建了惠和石文化园,园区占地面积12000平米,是一个集石雕艺术展示、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旅游休闲与教育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区里收藏、展示着诸多李雅华父亲生前的石雕作品以及她们父女二人多年来收藏的石雕艺术品。这些精心雕琢的石雕艺术品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文化爱好者、青少年等前来感受南派石雕的魅力。十多年来,李雅华致力于将惠和石文化园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惠和影雕技艺传习中心,为的就是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与发展。
不仅如此,李雅华还带领惠和人不断促进这一“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出厦门市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打造出“最厦门,最闽南”的特色旅游线路,现在,具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厦门惠和石文化园已成为文化旅游新标杆,成为全省的石文化名片,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闽南文化体验。
“我们一直都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来,我希望石文化行业能越走越稳,越走越远。”在李雅华描绘的未来蓝图里,惠和借用海西龙头城市厦门的平台作用,把传统的石雕产业打造成既有现代高端艺术价值、又有鲜活的旅游人文观赏价值的石文化产业。
李雅华与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在她巧妙的艺术调教下都灵性十足,一件一件都是会唱歌的石头精灵。而她也成功地从一位女石匠成长为一位女石雕艺人,又从一位女石雕艺人成为一位石雕艺术商。她对石雕艺术的不懈追求也使她的目光永远朝前看,从企业到行业,从行业投向未来。李雅华告诉我们,“别人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我是抱着石头过一辈子。未来,我会坚定地践行习总书记文化强国的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斗新时代。我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坚守非遗传承的阵地,努力推动石文化产业的进步,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