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纪招治

区域:思明区

简介
相册
相关资讯
项目级别
国家级
批次时间
第二批
所属区域
思明区
保护单位
厦门市思明区民政局

纪招治,是歌仔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闽南歌仔戏表演艺术家,亦是歌仔戏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传播者。1933年1月,纪招治出生于福建龙海海澄县,四个月后被卖到厦门,12岁师从歌仔戏名师洪大呆(洪本忠), 1951年认识了“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并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并演出了很多邵江海改编和原创的歌仔戏剧目。年少时骨子里就爱着歌仔戏的纪招治为了学艺饱尝艰辛。在那个年代师傅教的剧目多为口传心授,加上戏班里时常演幕表戏,没有剧本只有一个故事大纲,纪招治练就了博闻强记的本领,且能扮小旦、苦旦、老旦、花旦还有武旦,样样在行。纪招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顽强的求生、求艺欲望造就了她勇于吃苦,敢于拼搏的艺术人生。

纪招治天生一副好嗓子,声音清脆悦耳,悟性又高,舞台上的表演唱做俱佳,十几岁就崭露头角,后逐渐成为剧团的台柱。1954年,她在《三家福》中扮演“施泮嫂”,荣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奖三等奖”;1958年,她参加龙溪地区汇演,演出《安安寻母》,好评如潮;1959年4月,她参加福建省第三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加令记》、《吴美娘》,这两出戏被选 为福建省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纪招治不仅戏演得好,戏德也好。至今传唱歌仔戏70多年的她,常说 “有死无病,除非人死了,要不然,病再重也得上场”。 84岁高龄的纪招治至今仍然“耄耋铿锵传歌仔”,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照亮他人。长期以来,她演出、教授歌仔戏的足迹遍及闽南、台湾,她多次和台湾的歌仔戏表演艺术家切磋技艺,促进了两岸歌仔戏的交流。“德艺双馨”的纪招治不仅传承歌仔戏,还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她是厦门艺术学校几届歌仔戏班学生的唱腔课老师,很多学生成为院、校、团的骨干力量,如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几代演员,包括梅花奖、水仙花戏剧奖、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的获得者,都有她心血的浇灌。此外,很多戏迷、民间艺人成为她的学生。她还组建了厦门市离退休联合会晚霞歌仔戏队,传播、普及歌仔戏。目前,纪招治是能够把大量邵江海创作和改编剧目的文字和音乐全貌完整诵唱出来的极少数老艺人之一,在唱腔方面她继承了邵江海“杂碎仔”的长短句风格,并将这种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且能即兴创腔。她唱过的许多唱段,甚得观众喜爱,流传至今。纪招治的戏曲人生可谓是“跨越苦难迎祝福,歌仔涅槃一世情”!

1933年1月11日生于厦门;

1939年-1945年就读小学及私塾;

1945年-1948年 师承厦门“福金春”歌仔戏班、邵江海同辈艺人、闽南著名的歌仔戏编导洪本忠。1949年-1950年拜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为师,并与邵江海得意门生陈德根组成家庭,长期在晋江、厦门、龙海一带演出;

1951年-1966年龙溪地区芗剧团;

文革期间在地区三轮车社、车辆厂、蜜饯厂务工;

1979年-1983年龙溪地区芗剧团;

1987年-1997年厦门市戏曲舞蹈学校教授歌仔戏;

1997年应邀赴新加坡教授歌仔戏;

2001年-2005年创建厦门市晚霞歌仔戏团,辅导民问职业剧团;

2005年-2006年与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合作完成《邵江海歌仔戏剧作精选》;

2007年与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合作完成《纪招治歌仔戏唱腔选》,继续在厦门艺术学校教授歌仔戏;

89年、90年,97年、04年、07年多次代表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参加海峡两岸歌仔戏研讨及演出。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新闻图片

歌仔戏

国家级
传统戏剧
第一批
此平台为公益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53168270@qq.com
返回列表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