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落大厝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中华路23、25号,海坛路33、35、37、39号区域:鼓浪屿转自:文物管家
Item 1 of 1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中华路23、25号,海坛路33、35、37、39号
鼓浪屿的四落大厝,是指岩仔脚聚落留存下来的四组红砖厝建筑物组合的民间建筑。它们于19世纪20至40年代,即清嘉庆、道光年间,由黄有山、黄勗斋、黄崑石祖孙三代及族人建设,是鼓浪屿现在保存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闽南红砖厝建筑群。占地面积3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四落大厝布局上遵循着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背靠日光岩山坡,面向厦门方向鹭江(海峡)海岸的田地。目前较完整地留存下来的四座院落分别是靠东北的中华路25 号,靠东南的中华路23号,靠西南的海坛路35至39号,靠西北的海坛路33号。中华路25号是黄勗斋长子黄崑石的住宅,第一落(进)正房挂“大夫第”匾额,是两落(两进)三开间带护厝(厢房)的院落。中华路23号是与中华路25号同期建成的院落。海坛路33号,是两落三开间右侧带护厝的院落,其护厝经过近代的改造,在原有砖墙结构基础上加高一层,加高的部分采用洋楼“叠楼”的做法。另外,建筑背后的西南角又加建了三层高的窄长洋楼。海坛路35至39号,是近代经改造的红砖厝的珍贵实例,这是一座第一落(前屋)三开间,第二落(后屋)五开间,两侧带护厝的院落,特别的是,除第一落外,其他各部分都在近代经过洋楼化的“叠楼”改造,其中第二落改为两层的“叠楼”,朝向背后,设置了五开间的梁柱式外廊,左侧的护厝在东北角朝向海坛路33号房前的窄厝埕,设置了八角形平面突出的带圆弧拱券的两层“叠楼”,与海坛路33号红砖厝的传统立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平台为公益平台,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153168270@qq.com